蒙古包移動時注意什么?
蒙古包在《蒙古秘史》中稱“斡魯格臺兒”或稱“失勒帖速臺格兒”,意思是有天窗的房子和有編壁的房子,都是指蒙古包而言,我國漢文古籍稱穹廬、氈帳,也叫帳幕。
在現代蒙古語,編壁“失勒貼速”為“哈那”一詞所取代,“格爾”這個詞泛指一切房屋;“斡魯格”一詞則專指 蒙古包天窗的氈簾。有趣是,蒙古語稱地穴為“斡魯格”,由此人們不無理由地認為,蒙古包是由古代游獵民的皮棚或地窩堡發展而來的。蒙古族的住房被成為“蒙古包”是在我國滿族和蒙古族接觸頻繁以后。滿語稱家為“博”,故滿族把蒙古人的房屋稱為“蒙古博”,博和包諧音,于是用漢字表達時,取其音和形,寫作“蒙古包”?,F在我們所見到的蒙古包,是蒙古民族傳統住房。至今蒙古人住蒙古包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是易拆易裝,便于搬遷。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間手工藝人就能制作。還有,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和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很適合于經常移場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是圓形的,由條木椽子,網狀編壁(即哈那),圓形天窗和門的構成,外面蓋上氈子,再用鬃毛繩或皮繩子加固而成。蒙古包編壁底部還有一層圍氈,夏天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來保暖。蒙古包的大小規格,是由每頂包所用哈那的數量多少決定的。通常分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二個哈那的蒙古包。就是同一個類型的蒙古包也分大中小三個規格。如果是五個哈那的蒙古包,大型的就比小型的多十根椽子。在這些蒙古包中,牧民一般都喜歡住五、六個哈那的蒙古包。
蒙古人的游牧,有大小不同的兩種。小游牧是在固定地盤上四季輪牧。大游牧是趕著牲畜離開家園,進行幾千、幾萬里的大遷徙。蒙古人的大游牧的遷徙方式,一直延續到北宋末期。滿清皇帝對蒙古各部實行分而治之政策以后,就剩下小游牧這一種游牧方式。它既是蒙古人社會生活的一種模式,也是一種牧業生產方式。這種遷徙方式,只有在社會秩序比較穩定的條件下才能存在。蒙古人遷徙的主要載體是牛車,此外還有駝車、馬車、駝馱、馬幫等等。
遷徙要選擇晴天麗日進行。如去的地方不遠,黎明時分就動手搬遷,日頭朗照的時候已經到了新盤上。一家之主在搬遷之前,要跟鄰近的長者商議,搬到那里合適,什么地方下盤。搬遷的頭一天,要準備好車輛,把家具收拾停當。
蒙古 包 的拆 卸 :
蒙古包的拆卸順序,與搭蓋正好相反。把苫氈的帶子、圍繩的活扣解開,外面三層圍繩去掉,一根一根盤好,放在牛糞筐里。拆卸蒙古包的時候,首先要把頂氈取下來,抖落上面的塵土,放在包北較遠的地方。再從頂棚開始拆卸。先從上面的那層開始,然后先取后面外層的頂棚,后取前面外層的頂棚。打過土后,將帶子放在里面,把頂棚左右兩邊對折起來,再將上面的部分折回來。取下頂棚外面的氈子以后,把圍氈上面的圍繩解開,把西北、東北的圍氈取下,豎著折起來卷放好。苫氈全部取下來后,開始拆卸蒙古包的架木。最先取得是套瑙,先將壓繩解開,把內圍繩稍放松以后,套瑙才能取出來。然后把烏尼取下來。拆卸哈那時,先將拴在每一個哈那口子的繩子解開。哈那拆下縮小后,疊在一起,這樣捆扎也很方便。哈那的拴繩解開以后,從西邊開始卸哈那,最后把門框取下。
蒙古 包 的運 載 :蒙古包遷移的時候,一般用牛車或駱駝馱運。搬遷的時候,佛像、頂氈、氈門、套瑙一定要走在前面。把箱柜、哈那、烏尼捆成長方形狀,上面再放木門、氈門,在上面是套瑙,套瑙的上面是頂氈包裹的佛像。
牧民搬家的時候,鄰里都要來幫忙,將氈包等裝捆到車上以后,把熱茶、奶酪、餅子拿到蒙古包的原址上,為他們送行。最先走的是佛像和套瑙,駝馱行動以前,牽駝的女人開始穿衣。這家的尊長為她鞴馬。女人牽上駝馱以后,繞著蒙古包的舊址,從東向南,順時針轉一圈,再上馬離去。這家尊長在氈包的舊址上穿好新袍,騎馬跟在駝馱的后面。主要是看看馱子是否傾斜、是否有東西掉下。小畜總是在最后,由老人和孩子趕著前進。
蒙古包運走以后,要把原址打掃干凈,牛練繩下面的糞便要清除,春秋季節一定要把火種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