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與蒙古包的淵源
蒙古包已經見證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興衰更替、承載著北方游牧民族物質以及精神審美的追求而又流傳至今的居住形式,長期以來都被學界所關注,成為歷史學家、民族民俗學家、人類學家和建筑學家等的眾多學者研究的課題。他們或從歷史、或從民俗、或從藝術、或者從建筑等各方面進行研究,取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但對蒙古包的物質文化的研究尚不夠細致與深入,在研究的方法上還存在一些不足。從蒙古族傳統的民居物質這方面入手的話,結合一些相關的民族文物,運用考古學、器形學以及民族學等的方法進行研究。由于只有把物質文化作為研究的一個出發點,才能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出蒙古包所涉及到的畜牧業、手工業、建筑業、宗教信仰、審美意識、風俗習慣、崇奉和禁忌等方面的一些深刻內涵。
蒙古包,古稱穹廬、氈帳、氈廬等。蒙古包是包括蒙古族本身在內的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典型居住形式,對其進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氈廬其本身的發展流變、形制組成、材質工藝和建筑的特征,地域反映著我們北方民族畜牧業生產以及建筑技術等物質文化的一個發展水平,是人們賦予其習俗禮儀、宗教信仰以及審美取向等諸多內涵的一定基礎。只有將涉及氈廬物質文化的各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才能真正的把這一物質事項的全貌都梳理清楚。
第二,以這一物質事項作為一個基礎,才可以科學地研究跟氈廬有關的習俗禮儀和所蘊含的游牧民族精神的諸多方面。就像蒙古包廠內家具的形制、種類、用色、紋樣特征等,在種種外在形式、色彩的背后,就凝結著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審美取向以及價值追求。
- 上一篇:草原之行:今夜住宿蒙古包
- 下一篇:蒙古包廠講述蒙古族服裝的發展起源